2005年1月9日星期日

暖冬?严寒!

2004年入冬之前,专家一直在说,这个冬天会是暖冬。

2004年12月,罕见的寒潮袭击全国,东北、华北、中原、上海、南京、成都......四处都是冰天雪地的酷寒。

老百姓说:"这个冬天好冷!"

专家说:"今年就是暖冬!"

翻翻近来的媒体报道,四处都是关于严寒的报道,而且有些已经开始对专家提出了质疑。

2004年12月27日,北京《今日信息报》报道《"暖冬"骤冷厂家冬衣货源告急 名牌羽绒服脱销》

2005年1月5日,南京《现代快报》报道《市民感受与专家判断相反 暖冬到底谁说了算?》

2005年1月5日,南京《扬子晚报》评论《寒潮袭"暖冬",尴尬了谁》

2005年1月5日,成都《成都商报》报道《30年不遇低温 缘何突袭暖冬成都》

甚至有文章中说,觉得冤的市民纷纷提出疑问:天气预报有准没准,今年到底是暖冬还是冷冬?"谁要再说今年是‘暖冬',我就跟谁急!"(《暖冬"专家标准"应让百姓认可》))

而为气象台的片面宣传作解释的文章也不少:

2004年12月26日,哈尔滨《哈尔滨日报》消息《强降温冻得人发懵 哈尔滨今年到底是暖冬还是冷冬》,说明了哈尔滨虽然创下了当日(21日)历史最低气温,但是这个冬天"今冬前后偏暖,中间偏冷"。

1月8日,《环球时报》撰文《专家解释暖冬为何这么冷 冬天变暖是大趋势》,虽然也解释清楚了所谓学术上"暖冬"这个误导大众的学术概念,不过也不得不尴尬的指出"今年是否是‘暖冬'现在还不能下结论

"。

1月8日,《辽沈晚报》的报道用了让人迷惑的标题《今天是"三九"第一天 辽宁省仍属暖冬 低温》,正文中的统计数字表明,一九期间,辽宁气温很低,新年期间气温偏高,一月中旬又偏低,但是"今年冬天我省为暖冬的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

严酷的冬天,让人难以适应,由于"暖冬"概念的误导,老百姓没有准备足够厚的羽绒服,被冻得难受;公交车由于没有合适标号的柴油,冻得不能发车;供暖的地方没有准备足够的燃煤,以至于暖气不够热;南方养鱼种花种水果的没有准备防寒措施,冻死鱼冻坏花果......

其实,冬天出现严寒的天气无论南北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是入冬之前,各个强势媒体铺天盖地般报道《今冬暖冬已成"定局"》《"数九寒天"成奢望 暖冬何以频频"光顾"我国 》,卖羽绒服的,开公交车的,管锅炉房的,养鱼的,种花的,种水果的也不至于因为准备不足惨遭损失,老百姓也不至于由于忍受寒冷大骂气象局,专家也不至于因为误导大众成为众矢之的。

专家也许没错,因为气象学上"暖冬"的定义是这样的:"从当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相比过去30年,高出0.5摄氏度以上。"换言之,暖冬概念是个平均气温的概念,即便3个月中有1个整月冷得要死,剩下2个月很暖和,也一样可以算是暖冬。虽然从这样的天气看来,冬天之前的专家估计和实际情况相距甚远,但是天气预报报不准也已经司空见惯了。毕竟老天爷的事情不是"专家"算得出来的。

但是我们老百姓高呼的酷寒却是不争的事实:辽宁的12月底是"三十多年来最冷的",成都的低温是"三十年不遇的",哈尔滨的冬至是"历史上最冷的"......

另外,即便今年专家的结论"暖冬"符合学术上的概念,不过这样大肆宣传,不免有误导大众的嫌疑。老百姓认可的"暖冬"概念,自然是这个冬天不冷,谁会去管什么"3个月平均气温高于过去30年平均值0.5摄氏度"啊!就像老百姓过日子,都说某件东西"重量是多少公斤",而不说"质量是多少千克",概念应用到生活中,就要生活化,不能死扛所谓"科学定义"。

还是让我们引用中国气象科技网上转载红网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章吧:"天气预报是为公众服务的,说到底也就让百姓满意。而现实情况是,对于暖冬的专家标准,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大打折扣。暖冬专家标准不被公众认可,说明它属于‘阳春白雪',仅停留在学术上,未走下科学‘神坛',还与百姓之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暖冬"专家标准"应让百姓认可》)

没有评论: